突然刷屏的“三资”改革:一场从湖南复制到湖北的化债实验
武汉洪山人工智能大厦,6年前还是一栋入住率不到30%的“鬼楼“,如今已是年产值15亿元的“亿元楼“。秘诀是什么?资产证券化——在上交所发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(CMBS),一次性融资3.01亿元,传统模式需要10到20年才能回本的租金收入,被“魔术般“地提前变现。
废弃矿山变身国内首个氢能仓库,公交集团用未来票款收益权融资6.01亿元,磷矿探矿权换来银行18亿授信……一个个“变废为宝“的案例背后,是一套被反复强调的改革逻辑:“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、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、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“。
官媒的宣传攻势如此密集,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错觉:这似乎是湖北的原创改革。
但稍作追溯就会发现,这套话术 ……
